解甲归田——二战后英军士兵的复员之路(组图)

二战即将结束时,英军大约拥有500万名士兵(含各类辅助人员),因此如何复员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便成了战后英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早在1944年9月22日,英国劳工大臣(Minister of Labour and National Service,现英国就业与养老金事务大臣)欧内斯特·贝文(Ernest Bevin),向英国公众公布了由其主导制定的复员计划。该计划将根据年龄和服役时间,逐步复员绝大部分官兵,小部分被称为“核心士兵”的技术性人员,由于需要参加战后的国家建设,将提前被复员。英军中年龄50岁(含50岁)以上的已婚人员亦将被优先复员。

1945年6月18日,即欧战胜利6周后,英军的复员计划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18个月中,约有430万英军成员回归平民生活。然而,这一庞大的复员计划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部分外海驻军复员进程缓慢,导致一些部队在1945年至1946年冬季发生了多起违纪时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发生在印度和东南亚的一系列“皇家空军罢工”事件。

除了复员计划的一些制度性问题之外,许多官兵也遭遇了如何面对平民生活的挑战。此时的英国已经经历了6年空袭和封锁,社会普遍存在着生活必需品(食物、被服和住房等)短缺问题。在经历了多年的分离之后,许多复员军人的婚姻也存在着如何继续共同生活下来的问题,这导致英国在战后最初几年中的离婚率陡增,单1947年便有超过60000对夫妻申请离婚。英国的离婚率后来直到60年代才超过这一数据。

31岁的列兵约翰·尼尔(John Neale)复员前为国王皇家来复枪军团(Kings Royal Rifle Corps)的一名军官勤务兵,以下组图记录了尼尔的复员过程。

■ 约翰·尼尔(右)在英军驻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后方联络线司令部(Headquarters Lines of Communication)领取自己的复员文件。

■ 约翰·尼尔扛着行李在后方联络区司令部与战友们告别,接下来他将前往英军驻比利时图尔奈(Tournai)第2遣散营(2.Release Camp)。

■ 约翰·尼尔(靠窗者)乘坐火车前往第2遣散营报到,其旁边为一名来自第4装甲旅的中士。

■ 约翰·尼尔抵达第2遣散营后寄存自己的包裹,他将在这里逗留1到2天的时间。

■ 约翰·尼尔在第2遣散营士兵食堂与来自其他部队准备复员的士兵共进晚餐。

■ 约翰·尼尔抵达英军驻加莱的第112转运站(112nd Transit Camp)后,收到了该站站长W.C.弗明格中校(W.C. Furminger,左)的迎接,后者招待他喝了一杯法国香槟酒。

■ 回到英国后,列兵尼尔(左三)先是来到了肯特郡的匈克里夫兵营(Schorncliffe)。他将自己的行李给了一名军官。

■ 在第4军事遣散站,尼尔与几名准备复员的军人一道学习最后阶段的复员手续。墙上的公告显示他将领取一笔复员费,接受相关的雇佣登记和体检。

■ 离开第4军事遣散站后,尼尔又来到伦敦奥林匹亚体育场的英军被服仓库。他将在这里脱下军装,正式回归平民身份。图为尼尔正在挑选合适的帽子。

尼尔的故事可能并不完整,以下为列兵比尔·克莱佩(Bill Krepper)的部分复员过程照片。55岁的克莱佩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1940年5月27日再度入伍,成为英军工兵部队的一员。1945年6月19日,克莱佩接到了复员通知书,从而成为二战后第一批复员的英国军人。

■ 列兵克莱佩离开部队后抵达的第一站为比利时西北部城市奥斯坦德(Ostend)的英军第1遣散登船站(No1,Release Embarkation Camp),他将在这里稍作停留,继而继续乘船返回英国。照片中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兵。

■ 列兵克莱佩和一群准备复员的军人在第4军事遣散站设在火车站的候车点登车。

■ 列兵克莱佩在伦敦摄政公园内的陆军复员中心的三军服务社小卖部购买军队商品。

■ 克莱佩随后扛着行李来到伦敦奥林匹亚体育场英军被服仓库,准备换装并正式退伍。

■ 以上三图为英军大复员期间三张复员军人在被服仓库内挑选便装的彩色照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